归本源 抓主业2017年度中国信托业发展述评
2018-04-10 作者:胡萍 来源:金融时报
2017年,在宏观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强监管形势下,信托业保持了稳健发展的势头,在转型中取得积极进展,增资扩股、防风险能力增强、业务收入增长,整体实力有所提升。展望未来,信托业应以回归信托本源为导向,牢牢把握继续巩固信托主业地位和继续回归服务实体经济这两个根本,深化转型升级,从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2017年信托行业的主要业务数据出炉。各项指标表明,在宏观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强监管形势下,信托业保持了稳健发展的势头。信托业在转型中取得积极进展,信托公司自身的整体实力也有所提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增资扩股。随着行业评级和监管评级的相继出台,2017年,信托公司增资扩股持续升温。实收资本增加是近两年信托公司持续增资扩股效应的直接体现。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年末,信托全行业实收资本由2016年年末的2038.16亿元上升至2417.70亿元,同比增长18.62%,环比增长8.22%。
防风险能力增强。2017年年末,信托全行业所有者权益规模为5250.67亿元,同比增长16.63%,实收资本占所有者权益的比例为46.05%,所有者权益规模与构成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信托公司主动防控风险的意图和成效。从未分配利润和信托赔偿准备来看,2017年年末,未分配利润由2016年年末的1330.50亿元上升至1550.09亿元,同比增长16.50%;信托赔偿准备上升至221.12亿元,同比增长18.23%,未分配利润和信托赔偿准备的增加直接提升了信托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
信托业务收入保持增长。数据显示,信托业务收入仍是信托经营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截至2017年年末,信托业务收入为805.16亿元,占比为67.62%,同比增长7.41%,环比增长51.96%;然后是投资收益,占比为23.93%,同比增长5.24%;利息收入占比仅为5.24%,同比下降0.60%。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分析认为,信托业务是信托公司的主业,随着整个金融行业回归本源和信托行业转型升级的推进,信托业务收入占比仍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行业成绩可圈可点,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信托业粗放经营、专业管理能力不强等问题需进一步解决;另一方面,信托公司在夯实自身核心竞争力方面也有较长的路要走。
第一,着眼于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需调整资金投向。部分信托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和传统制造业,支持实体经济的质效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房地产市场迎来严厉调控,监管机构明确提出要抑制房地产业泡沫,房地产政策由经济政策转为民生政策,其支柱性产业职责也逐渐淡化。信托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实现长足发展,应将眼光投向未来的支柱性产业,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以及现代制造业等。
第二,严守合规底线,需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尽管在管理资产规模稳步增长的背景下,全行业不良率水平在持续下降,但风险项目个数和规模的同比上升态势依然不容忽视。信托公司应进一步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提高防控风险的效率,丰富化解风险的手段,和其他金融行业一道,在监管层指引下,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专家认为,信托公司需要更加重视合规风险管理,转变重业务规模、轻合规风险管理的错误思路,重点加强通道业务、房地产信托、信政合作业务、证券投资信托、投资者保护等方面的合规性。
第三,深度转型升级,继续坚持回归本源业务。2017年,各信托公司在信托业务回归本源的方针指引下,积极开展转型业务。可以看到,各信托公司推陈出新,推出多种与实体经济需求和本源要求相适应的信托业务,如投贷联动、资产证券化、产业基金、消费信托、慈善信托、绿色信托等,主动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专家认为,信托公司需认清定位、明晰主业,在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和专业化的受托服务等领域打造自己的独特竞争优势,继续坚持主业方向不动摇,将主业进一步做精做强,进而谋求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当前,68家信托公司已呈现出差异化的竞争格局:大型信托公司主动管理能力优势凸显,业务布局更加广泛,市场品牌更加显著,致力于打造综合化、全周期的金融服务平台,以抢占更多市场份额;与综合实力强劲的大型信托公司相比,中小型信托公司的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更有待提升,应重点聚焦细分行业领域,深耕细作,或有可能脱颖而出。
2017年,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势头;2017年,我国信托业与宏观经济基本保持协调发展,信托业资产规模实现稳步增长。展望未来,信托业应以回归信托本源为导向,牢牢把握继续巩固信托主业地位和继续回归服务实体经济这两个根本,深化转型升级,从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