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2年,俄乌危机加剧全球能源危机,通胀飙升,美联储等主要央行加速收紧货币政策,“三期叠加”风险导致全球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出现反复。国内资本市场呈“W”走势震荡下行,在4月和10月跌至阶段性底部后均出现过一定反弹;保险资管管理规模上升;公募基金行业体量稳步提升,债券型基金份额达10年以来最高值,外资资管加速国内布局;私募基金规模破20万亿;银行理财受净值化转型与债券市场“破净潮”影响理财规模与收益率明显下滑;信托行业转型调整持续推进,资产规模小幅下滑。险资运用余额稳步上升,资产配置比例保持稳健,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监管政策方面,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以改善市场预期为切入点,提振市场信心;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开闸,商业养老保险前景广阔;政策利好频出支持绿色投资,绿色金融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公募基金牌照制度适度放宽,大资管行业竞争格局更加多元。展望未来,保险资管行业应聚焦服务个人客户能力建设,推动产品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加快拓展第三支柱业务领域,积极参与国家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加大产业升级、科技创新领域股权投资力度;持续提升绿色投资能力。
一、资产管理市场发展情况
1、全球资管市场主要情况
资本市场方面,俄乌冲突导致的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对全球能源市场和商品市场形成明显冲击,进一步推升通胀,投资者衰退预期进一步提升。美联储采用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强的加息力度,当前基准利率水平已处于近十五年新高,美元指数创20年新高引发全球跨境资本重新回流美国,对全球风险资产价格形成多重打压。在此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在年初冲高后维持高位震荡格局,全球权益市场普遍出现明显下行,美股创2008年以来年度最差表现,标普500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分别下跌4.81%、14.39%。欧洲各国股指也普遍走弱,德国DAX和法国CAC40指数9月底跌幅在20%左右,年初至今跌幅缩为10%左右。全球债券市场同样表现不佳,10年期美债收益率年内一度突破4%,年末收于3.8%水平,较上一年底1.5%的水平显著上行,英德法等欧洲核心国家10年期国债利率上行幅度和节奏与美债接近,而部分基本面较差的重债务国家国债收益率上行幅度更为明显。
资产管理行业方面,受资本市场剧烈震荡影响,全球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出现反复。欧洲机构IPE数据显示,2021年末500强机构管理资产总规模达106.8万亿欧元,首次突破百万亿欧元大关,较2020年增长19.7%。资本市场走势良好和资金流入是支持2021年全球资产管理机构管理规模大幅提升的重要支持力量,但2022年随着市场走势疲弱和资金大幅涌入各类避险资产,全球资产管理机构管理规模增长势头显著趋弱。尽管当前时点2022年全球资管行业的有关排名数据尚未正式公布,但种种迹象表明市场出现的大幅波动对资产管理机构在管规模带来了较大冲击,尤其是对各类主动管理型产品的冲击更为严重。全球最大资产管理机构贝莱德为例,其资产管理规模在进入2022年后持续下降,2022年末管理资产规模为8.59万亿美元,较2021年末下降14.2%。安联、安盛资管板块上半年管理规模降幅分别为11.1%、7.2%。另据罗斯柴尔德家族旗下FOF机构LCH Investments测算,2022年全球对冲基金整体亏损2080亿美元。Preqin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对冲基金整体回报率为-6.5%,创造了2008年(-13%)以来的最大亏损。
在IPE全球机构排名中,国寿资产排名保持国内第一,平安资管、招银理财、易方达基金、泰康资管、建银理财、工银理财分列二至七位。
2、中国资产管理市场情况
资本市场方面,A股市场2022年基本呈“W”走势震荡下行,但在4月和10月分别跌至阶段性底部后均出现过一定反弹,对专业投资机构发挥投研能力优势抢抓结构性行情机会有利。全年看,沪指年内高点3651.89,全年累计下跌15.13%,年线止步三连阳,创业板指、深成指年内高点3349.45、14941.19,全年分别下跌29.37%、25.85%。国债收益率上行幅度较小,配置角度“资产荒”格局仍延续。债市信用利差年底波动较大,三年期AA级信用债与同期限国开债利差从年初108BP一度压缩至54BP,为六年来最低,进入11月,信用利差又快速反弹至96BP,市场出现阶段恐慌。在行业支持政策引导下,年尾时点市场表现平稳。
保险资管方面,资金管理规模稳步增长,业务模式向“大资管”方向发展。根据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2022年7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32家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管理规模合计19.89万亿元,同比增长11.52%。业务规模前三为专户业务、组合类产品和债权投资计划,其中专户业务规模超16万亿元,占比超七成。从增速看,2021年,资产支持计划规模同比增长76%;组合类产品规模同比增长40%,连续两年较快增长。2022年8月,银保监会印发《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引导保险资管公司夯实长期投资、稳健投资、价值投资能力,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接更多优质中长期资金。保险资管公司的业务模式日趋与“大资管”同业看齐。
根据可得数据,2022年末国寿资产、泰康资产披露管理资产规模分别达到4.8万亿元、2.8万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约9.1%、3.7%(平安资产截至2022年6月末管理资产规模为4.24万亿元,较上年增长4.7%),在管规模均稳步提升。
公募基金方面,行业体量稳步提升,债券型基金份额达10年以来最高值。截至2022年12月,全市场公募基金规模26.8万亿元,同比增长5.35%。非货币基金集中度稳步提升,行业马太效应持续增强。142家公墓基金管理机构中管理规模排名前20强基金公司合计月均规模达9.29万亿元,相较于2021年的8.5万亿元增长了9.29%。从产品类型看,货币型、债券型、混合型、股票型基金分别占比39.69%、32.05%、18.24%、7.87%。受股市震荡影响,2022年权益类公募基金份额缩水超13%,而债券型基金份额达到10年以来最高值。截至2022年12月31日,2022年新成立基金份额1.4万亿份,相比于2021年的2.9万亿,公募新发份额大幅下降48.4%,为近三年最低点。2022年新发基金中,债券类基金份额0.98万亿,占新发基金的比例为69%。基金市场新发产品风格分化,与市场风险偏好变化方向基本一致。
外资资管入华方面,自2020年外资股比限制取消以来,外资巨头纷纷加速布局中国公募市场。2020年以来,贝莱德、富达、路博迈等多家外资巨头便陆续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公募牌照的申请报告并获批开业,其中贝莱德基金已发行4只公募产品,内容涵盖泛行业A股权益基金、泛行业港股权益基金、先进制造基金等,富达基金及路博迈基金均已上报了首只公募基金。目前,还有多家公募基金在排队申请。我国公募基金行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包容开放、多元竞争、双向开放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
私募基金方面,2022年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迈上新台阶,站上了20万亿历史高点。据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3667家,管理基金数量超14.5万只,管理基金规模20.03万亿元,较年初增加了0.27万亿元。百亿私募持续扩容。截至2022年12月26日,百亿私募机构增至112家,与去年底相比新增22家。但中小私募生存压力明显增大,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私募清盘基共有5308只,其中提前清算的产品有5090只,占比高达95%。
银行理财方面,受净值化转型与债券市场“破净潮”影响理财规模与收益率明显下滑。2022年初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同比下降,发行数量由2021年的50876只减少36.74%至32185只。净值化转型叠加市场走势不佳,2022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及管理规模均显著下行。根据申万证券的统计,理财产品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由去年同期的3.97%降低至2.97%。另据普益标准统计,2022年末银行理财产品存续总规模由上年末的29万亿元下降到26.65万亿元。主要降幅集中在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与同期债券市场出现调整导致“破净潮”密切相关。随着理财产品净值化改造的全面完成,产品净值在市场波动环境下出现浮动将成为常态。根据可得数据,招银理财、建信理财、工银理财截至2022年6月末规模分别为2.88万亿元、2.05万亿元、1.92万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3.6%、减少6.5%、减少6.4%。
信托行业方面,资产规模总小幅下滑,行业转型调整仍在持续推动过程中。12月12日,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2022年三季度末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余额为21.07万亿元,同比增加0.63万亿元,增幅为3.08%。
二、保险资金运用情况综述
一是险资运用余额稳步上升,资产配置比例保持稳健。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一方业务”——保险资金运用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22年10月,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24.54万亿元,同比增长8.7%。结构上看,银行存款2.85万亿元,占比11.6%;债券10.10万亿元,占比41.2%;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2.91万亿元,占比11.8%;其他投资8.68万亿元,占比35.4%,配置结构变化不大。
二是发挥优势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根据银保监会数据,保险资金通过债券、股票、股权、保险资管产品等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资金规模由2012年的4万亿元增加至2022年6月末的21.85万亿元,累计增长4.46倍。在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保险资金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投资5.88万亿元,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投资5.59万亿元,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投资2.10万亿元。保险资金还为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京沪高铁、大数据中心、特高压、商用大飞机等重大工程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服务养老产业方面,保险资金参与养老社区项目59个,计划投资规模1412.16亿元。此外,保险资金服务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投资余额2.19万亿元,支持绿色发展产业投资余额1.22万亿元。
三是持续推进保险资金运用改革,政策支持助力改善社会融资结构。
监管部门引导行业机构和自律组织积极稳妥开展股权投资计划、保险私募基金等业务创新,提升保险私募基金市场化运作水平,支持保险机构综合运用各类股权产品,参与中小企业和重点领域企业股权投资。2022年偿二代二期工程也对保险资金投资银行股、大盘蓝筹股和公募REITs等给予优惠政策。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保险业共投资沪深300成份股约7900亿元,节约最低资本138亿元。银保监会通过优化产品发行机制,产品登记平均时长由15.22个工作日缩短为3.14个工作日,效率提升79.36%,有力提升了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三、主要政策动态分析
一是2023年经济工作切入点为改善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当前经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需求疲软及信心不足,按照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货币政策结构要“精准”,程度上要“有力”。央行工作会议作出具体部署,加大金融对国内需求和供给体系的支持力度,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重点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深化改革,加强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常态化监管。财政政策延续“加力提效”,担起稳增长的大任,预计2023年财政赤字率或回升至3%以上,专项债规模或达到3.9万亿元水平。
二是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开闸,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在理财市场有较强竞争力。
2022年11月25日,人社部宣布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通过税费优惠鼓励个人开设养老金账户,购买个人养老金产品。个人养老金制度出台,标志着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入新阶段。11月28日,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公布了首批“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共40家基金公司的129只养老目标基金产品入围,首批入选均为养老目标类FOF。第三支柱的本质是长期储蓄,在熨平资本市场周期波动、保障个人长寿风险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有机构预测,未来十年,在税优额度扩大、与企业年金实现打通等乐观预期下,第三支柱市场容量有望达到6-8万亿元,发展空间广阔。各类大资管机构中,公募基金、银行理财已率先参与其中,保险资管机构应积极争取,发挥自身长期积累的多品种投资能力和大类资产配置优势,在丰富养老人群的产品服务中,形成自身新的增长点。
三是绿色低碳转型势不可挡,绿色金融前景可期。
2021年以来,双碳“1+N”政策体系陆续出台后,2022年12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印发通知,明确加大绿色技术财税金融支持强化财税政策保障。各级财政对符合条件的绿色技术攻关项目予以积极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绿色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予以支持。加强绿色技术创新的股权支持力度,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引导各类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政策利好频出,随着政策支持和绿色投资的普及,有望为前瞻布局资管机构带来先机。
四是鼓励更多资管机构从事公募资产管理业务。
2022年4月26日,证监会发布《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支持差异化发展的系列措施,调整优化公募基金牌照制度,适度放宽同一主体下公募牌照数量限制,支保险资管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证券资管等专业资产管理机构依法申请公募基金牌照,从事公募基金管理业务,促进各类机构发挥自身优势,全方位服务居民财富管理需求。
四、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一是进一步聚焦服务个人客户能力建设成为未来发展重要趋势。
随着推进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稳步推进和达成,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逐步提升将使居民财富管理市场成为资产管理行业的全新“蓝海”,提升服务个人客户能力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资产管理机构的重点战略目标。在当前大资管行业整体谱系中,公募基金行业市场化程度高、信息透明度好,在服务个人客户领域已逐步展现出明显业务优势,外资资管、券商资管等专业化资产管理机构都在积极谋求通过获取公募基金牌照从而具备服务广大个人客户财富管理需求的能力,未来公募基金领域可能将成为大资管行业的全新发展热点领域。
二是推动产品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为实体经济提供差异化融资服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部署,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这为资管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指明了方向。保险资管机构应发挥管理长周期大体量资金运用特色优势,在助力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积极补位,聚焦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新机遇加快布局,推动产品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为实体经济提供有别于信贷资金的差异化融资服务。
三是加快拓展第三支柱业务领域,积极参与国家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是服务于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要扩大国内需求,支持养老服务消费。在个人养老金系列政策出台后,大资管行业各类机构抓紧备战。保险资管机构从服务所属集团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和直接提供三支柱保险资管产品方面,均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应积极把握机遇,发挥优势,丰富养老人群产品服务选择,为行业发展创造新的机遇。
四是支持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保险资管机构将加大股权投资。
银保监会积极鼓励保险资金加大股权投资力度,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通过直接股权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股权投资计划等方式,为科技企业提供股权性资本,助力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保险资金属于长期投资资金,加码股权投资有助于PE/VC机构开展跨周期投资,更灵活地扶持国内大量初创型高科技企业成长,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与产业迭代升级。未来保险资金开展股权投资的行业限制与金额上限进一步放宽将是大概率事件,各机构应积极做好相关能力储备。
五是积极探索实践,提升绿色投资能力。
绿色投资是近年资产管理理念和方法的重点创新领域,《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颁布进一步为行业绿色金融发展明确目标,各家资管机构也从服务“双碳”战略和提升ESG投资能力角度出发积极推出绿色投资领域的标准和解决方案,竞争行业引领地位。绿色投资作为重大国家战略,政策体系完善,市场空间广阔,资管机构应在公司治理、投资决策、系统控制、风险管理、企业文化各个方面,开展能力建设,迎接经济绿色转型的重大机遇。
来源:中 国 人 寿